2025年,在酷暑中搭乘一列没有空调的旅客列车,是种怎样的体验?

E75CA40F-5CAE-41B6-BE48-95D5C7E7BC3B.jpg

通通今天的旅程从福州站开始,这是一座闽东沿海的枢纽车站。时值2025年的十一黄金周,为缓解运力紧张,峰福线上停运十余年的福州至武夷山「武夷快」列车以临时旅客列车K6244/K6243的形式复出。有趣的是,这对临客少见地采用了25B型非空调客车,对于生活在2025年的我们来说,这种梦回千禧年的古早味体验自然是千载难逢。话不多说,一起跟随通通出发吧。

3776DC27-7A9C-4BEA-82EB-B6161B91E923.jpg

在2009年温福线开通前,福建的列车好慢。那时候的普速列车晃晃悠悠,将近一天才能驶出八闽群山。随着福建的高等级铁路线密集成网,人们的铁路出行需求全面转向高铁。就拿这次通通乘坐的区间来说,高铁最快仅需不到一小时,而这趟普速列车需要坐上四个半小时。正因如此,普速列车在福建省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在此背景下,K6244/K6243次列车的开行就更显难得了。

2BA937C5-3577-4110-B512-691A1AF9DCE6.jpg

K6244次列车编组8节25B型客车,配属南局福段。由于所有车厢仅配备电扇与照明灯,无需大功率用电,因此,即使当日担当本务的HXD3C-0567号机车具备供电能力,其供电插座也无需启用,如同牵引无供电需求的货物列车一般。

走进车厢,一股闷热的气息袭来。初秋时节,八闽大地的热意尚存,当日气温更是高达33℃,在这没有空调的列车里,旅途仿佛成了一场酷热中的修行。或许正因如此,这趟车的上座率并不高,其中不乏专程前来感受25B型客车魅力的铁路爱好者。

ABF0333D-3DFC-4DEE-A359-D5333D89A18F.jpg

12:49,列车正点发车,缓缓驶出福州站,峰福线的旅程就此开启。峰福线由原横南线横峰站至延平东站段和外福线延平东站至福州东站段合并而成,曾为福建省铁路出省的第二通道。2015年,合福高铁开通,它在福建省内的走向与峰福线高度重合,并且在沿线重要地区皆有设站,峰福线也失去了其千禧年时期的辉煌。可以说,这趟临客列车的开行,也为沿线那些日渐式微的车站带去了一丝生气。

13:30,列车在福州市闽侯县的大目埕站临时停车,待避南行的K29次列车。在2025年的今天,峰福线上的客车交会已经不甚常见,此情此景且看且珍惜。

39BBE7D1-44D9-4BA8-A11B-08D0F0A96ED7.jpg

5B36B768-5E75-4B95-805C-73C93F99E8EC.jpg

离开大目埕站,列车继续沿闽江北上。缓缓穿行在江畔的群山间,敞开的车窗虽然灌进了山风,却带着湿热的气息;头顶的风扇无力地转动着,发出吱呀的节奏,送来一阵阵微弱的风,只搅动着车厢里凝固的热浪。望向列车行进方向的左侧,闽江的景色一览无余,碧绿的江面在群山的夹缝中绵延伸展,像一条安静的绸带,偶尔有几艘货轮慢悠悠地掠过,在江面上拖出长长的波纹。铁路沿线的车站和城镇,那些青色的瓦顶和白色的墙壁,都在午后灼人的闷热中静静地沉睡着,仿佛被时光遗忘,只有几个模糊的人影和一闪而过的车辆,仍证明着此地有人留守。

A55AD658-9C17-418A-A491-F17CA0EE852A.jpg

63298AF1-78D9-4D15-9CA4-6FFE982DB517.jpg

15:36,列车早点15分钟抵达延平东站。延平东站原名南平南站,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是峰福线与外南线的分岔之处。站台一侧,建溪与西溪在不远处的九峰山下交汇,悄然汇入闽江干流。江面,波澜不惊。或许是停车时车厢内闷热难当,有部分乘客选择了下车在站台上乘凉。

4BF4AF36-B8A1-4C80-BF67-CAD7AC3A2D8E.jpg

列车驶离延平东站,沿着闽江支流建溪一路向北,进入了峰福线横南段。窗外的风景,也从陡峭的河谷与山崖,渐渐变成了开阔的水田与茶山。随着线路逐渐平直,列车的速度也明显快了起来。西斜的日光温柔地漫进车厢,透过远山的轮廓,在座椅上拉出一道道流动的剪影。经历了一路的酷热与颠簸,倦意正四处弥漫,许多旅客在座位上沉沉睡去。25B型客车本是按单节满载定员128人设计的,此时空荡的车厢,反而成了疲惫旅途中一份难得的惬意。

FB1DE20D-AB94-412D-9466-4F99700E9C7C.jpg

16:42,列车早点1分钟到达位于南平建瓯市的建瓯站。稍作停靠,便继续北上,在闽北的山野间疾驰。夕阳继续西沉,窗外的景色飞速流转,通通此行的目的地建阳,正随着铁轨的延伸,在暮色中渐渐清晰起来。

FF7E1BB5-24D3-46BF-8B0A-DA8B51D9C249.jpg

17:28,列车正点到达位于南平市建阳区的建阳站。随着下车的人潮缓缓向车门移动,四个半小时的漫长旅程,反而让通通感到不舍。在高铁将一切距离都以分钟计量的今天,人们似乎忘记了,旅途本身也可以是目的地。这趟车迫使人们慢下来,去感受风的湿热,去看清山的轮廓,去和陌生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它用一种粗糙原始的体验提醒着:效率至上的时代,那些慢与不适,恰恰构成了旅行中最真实、最珍贵的质感。失去的是快捷,找回的却是旅途本身。

51D5F650-57FB-4E45-808E-9F313FF089BC.jpg

制动缓解声响彻车站,通通在站台上目送列车起步。站台一侧,几位不同年龄的铁路爱好者,正用镜头记录列车远去的背影。深绿色的车厢,此刻如同一个微缩的时空胶囊,装载着不同世代的人关于「列车」的共同记忆。对于老一辈,这可能是他们壮年远行时的标配;对于年轻人,则是一场关于历史的好奇远征。列车联结的不仅是闽都与武夷,更是过去与现在。

DE298B69-8DF5-4DCA-98EB-ED7B95E9549A.jpg

也就是在这天,通通乘坐的K6244次列车,还恰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国铁提供纸质报销凭证的最后一天。走出墙皮斑驳的出站通道,在建阳站灯光昏暗的售票大厅里取到最后一批纸质凭证,薄薄数张票券握在手里,仿佛不只代表着车票,更是一段漫长岁月的缩影。如同渐行渐远的非空调列车,当旧事物最终成为历史,各位所能做的,便是将这份记忆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