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jpg

这个周五,福州公交的51路车队完成了它的新一轮迭代——XML6145J98C「三轴柴油巨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退役前夕,这批特殊的公交车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爱好者前来送别。

对于外地的朋友们来说,吸引他们的或许是这款特别的车型;而对于福州本地的市民而言,51路,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公交线路,一直以来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它是福州公交发展的风向标,它所使用的车型,也往往代表着福州公交在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然而,从现在起,14米长的三轴公交在福州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8.5米级的电池巴士。51路长达九年的“三轴时代”,就此画上句号。

远去的三轴

DSC_8951.jpg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那一年,福州有幸承办了全国首届青年运动会。借此契机,福州公交的车型迎来了一轮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51路更换的XML6145J98C型三轴公交车。有趣的是,51路其实并没有途经主要的比赛场馆,但它依旧成为了这场车辆革新的“排头兵”。

xml6145j98c80.jpg
车辆冷却系统在外观上和车窗融为一体,因此在车身上看不到散热口

XML6145J98C,这款由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生产的14米级柴油城市客车,是福州公交引进的第一款大型低地板城市客车。它不仅是21世纪初至今福建全省范围内购置的第一款投入常规公交线路服役的单机三轴城市客车车型,更是福建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唯一一批采用后偏塔式发动机(塔机)布局的单机三轴城市客车车型。全低地板车厢、后轴随动转向、空气悬挂、艾利逊6档手自一体变速箱、高贵的塔机等配置的加持,无不彰显着它的豪华身份

DSC_0202.jpg

然而,这样的豪华配置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每台车的单价高达一百余万。在正常的配置逻辑下,采用塔机布局,原本应该是为了方便在车尾低地板区域开设第三个车门,但实际上这款车型只配置了两个车门,这在通通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或许是出于不愿改变当下乘车习惯的考虑吧。

1000058039.jpg
51路三轴车内布置了大量的地铁座

过度追求低地板设计,让车辆的油箱被迫设置在了左侧中部位置,而油箱上方占用车内空间的处理方式则是粗暴地布置了9个地铁座,使得车内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没有第三个车门,下车也要在后门下,乘客往后车厢走动的意愿也并不强烈,这使得车身增加的长度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载客效益。不得不说,这真的是「花了钱,但完全没花在点上」。

xml6145j98c86.jpg
51路三轴运用末期,转弯压力最大的香槟路北二环中路路口

近14米的车身长度,在福州现在的道路条件下,注定了它只能在少数线路上运行。因此,这款车型在转弯点较少的51路上默默服役了九年,这也间接使得51路在当下公交线路频繁调整的大背景下,免于被“大动干戈”。在车辆调动频繁的今天,这款车型竟然完整地坚守了51路九年之久,未曾有机会调动到其它线路上使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段「佳话」。

b57e877d07bf45ab8bfe0eaf7b4ee436.jpeg
冬天坐在塔机旁边的位置能取取暖,但夏季就是空调外机的感觉了

如此奇葩的配置,在通通看来,这是一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车」,但很难称得上是一款「好车」。九年下来,它的运营和保养成本都相当高昂。在车辆服役的末期,经常能听到发动机发出如同拖拉机般的轰鸣声,而车尾塔机旁的座位在夏季更是如同空调外机旁的“烤箱”,乘车体验可想而知。

DSC_3866.jpg
51路三轴与同期购入的其它新能源车型合影

2015年与这款车同期购入的新车,基本上都已经是新能源车型了。如今,时间已经来到了2024年末,有些线路的新能源车型甚至已经完成了两次迭代,而51路的这批三轴柴油车,却依旧顽强地坚守着传统能源的阵地,在如今这个新能源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或许是考虑到51路车型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想要更换车型,多少也要考虑一下影响。再加上车辆本身不菲的价格,于是它就这样默默地撑过了行业内「八年大限」的魔咒,在第九个年头,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000058040.jpg
51路最后一趟三轴班次

这周五中午,因为部分新车还在整备,闽AYC886车组又多运营了一个往返,通通也阴差阳错坐上了最后一趟三轴。车上几乎都是普通乘客,他们完全不知道这班车的特殊意义。这几天福州的天气有点冷,午后的暖阳透过车窗,与塔机散发的热浪交织在一起,让这段告别行程,更多了一份独特的仪式感。一代人的青春也随着这款车的离去,悄然消逝。

逝去的青春

d3629578a5164c09bdebbc5b776b05db.jpeg
51路上一次车型迭代,则是从CNG换回柴油车

51路的前身,是福州公交的2路。1983年,为了响应发展无轨电车的号召,2路更名为51路,并在同年9月29日正式开通运营,线路北起火车站,经华林路、五四路、五一路,南至台江影院。这里通通先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51路引入无轨电车之后的大事记:

  • 1991年1月1日,51路上出现了香港引入的二手双层巴士,并在之后的十年间断断续续地运营着双层巴士。
  • 2001年3月14日,福州51路无轨电车全线“电改汽”,无轨电车从此退出了福州的历史舞台。同年10月1日,51路全线更换了30台福州第一款符合欧II排放标准的城市客车——金龙XMQ6112G型客车。
  • 2003年3月,51路双层巴士更名为52路,51路的双层巴士运营史也落下了帷幕。
  • 2011年1月2日,51路全线更换了26台福州公交首款配备自动变速器、空气弹簧悬挂、前轮碟刹、铝合金扶手的城市客车——福达FZ6115UF63型客车。同年7月6日,51路南端终点由“台江”延伸至“金融街万达广场”,这也是51路近30年来首次延伸,线路走向也几乎延续到了至今。
  • 2012年1月13日,51路全线更换了福州最早以CNG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11米级城市客车——申龙SLK6115UF5N型客车。
  • 2015年10月16日,51路逐步更换为我们今天的主角:福州公交引进的第一款大型低地板城市客车——金旅XML6145J98C型客车。
  • 2024年12月20日,51路XML6145J98C车型陆续更换为8.5米级电池巴士。

DSC_8931.jpg
51路三轴接车时的电显目的地直到报废都没改过,这在福州公交相当罕见

由此可见,51路是近十几年来极少数没有被“大改”过的线路。它贯穿了福州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五一路、五四路,沿线既有福州最早成型的商务区,也有温泉区和学校区。每一次车型的迭代,都代表了当下的车辆技术的时代潮流,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福州人的青春。

xml6145j98c20.jpg
51路是福州公交中少有具有「温度」的线路,驾驶员都很用心布置车辆

让通通触动最深的,是那些老驾驶员的坚守。从无轨电车时代到如今,依旧能在51路见到他们的身影。几十年驾驶生涯,见证了这条线路上行驶过的几代车型,也见证了无数市民的上下班、上下学。对于70后、80后而言,无轨电车是儿时的回忆;对于90后来说,能源转型中的51路,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变迁史”;而对于00后,这款14米三轴低地板公交就是他们对“现代公交”的初印象。

cbb1f3bbb10c4de689260b00ef99e7c4.jpeg

遗憾的是,51路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接下来交棒的8.5米电池巴士,身形更短,动力更清洁,可个中情怀却少了几分。这一变化,仿佛一把标尺,让通通真切感受到:我们曾经炙热的青春,也会在这样的交替里一点点消散

行业的冥灯

DSC_8954.jpg

51路三轴公交运营的这九年,无论是福州公交,还是全国的公交行业,都面临着一系列难以抉择的问题。

地铁网络的扩张,网约车、新能源自行车的冲击,客流的不断分流,传统公交定位的迷失……所有这些,都让很多城市曾经辉煌的“大块头”车辆显得无处安放。放眼全国,各城市都在试图寻找降本增效、贴近乘客需求的新路子,结果是大车渐渐被小车替代,长线被缩短或拆分,部分原本客流可观的线路也迫于竞争压力或管理失误而陷入尴尬境地

DSC008101.jpg
51路三轴于五四路上

福州地铁1号线于2016年率先开通了半段,并于2017年实现了首期线路的全线贯通。这条呈南北走向的地铁线路,虽然与51路没有大范围的重叠,但在平行走向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对51路的客流多少也造成了影响。此后,公交方面将原本与地铁1号线部分重合的K1路公交调整到了51路沿线。K1路调整后实现截弯取直,覆盖了51路在五一路/五四路的大部分区间,发车密度提升,且通达区域更广。两条线路在此区间内互相争夺客流,也导致51路经常出现客流量与车辆载客量不匹配的情况。

20221128165418.jpg
新能源自行车是近几年来福州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而在这九年的时光中,福州公交难以找到在地铁开通之后的自身定位,没有在线路优化和运营模式上真正走出适应乘客需求的道路,甚至与乘客的出行需求背道而驰,将一些原本方便的线路改得面目全非。再加上地铁开通初期的覆盖率有限,公交未能做好互补作用,间接导致了福州城市交通生态的进一步失衡。新能源自行车规模不断扩大,市民出行更多地选择骑行新能源自行车,这无疑为本就下滑的公交客流雪上加霜。

a9f01902b0cc421b9956b7b73c4d8087.jpeg
整台三轴上只有通通一个乘客,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

或许是出于维护51路「门面线路」形象的考虑,这些三轴公交生涯中并没有被调配到其它客流量和需求量均较大且道路条件允许的线路上(例如往返市区与马尾的37路、73路),而是选择让它们继续在51路上「苟延残喘」,哪怕一台车上只有零星几个乘客,也就这样度过了九年,直至报废。

1000058050.jpg
通通针对福州51路电车开通四十周年节点推出的交通卡

更让通通感到遗憾的,是文化层面的匮乏。51路自无轨电车时代便深深嵌进了许多福州市民的记忆,可在福州公交行业层面,几乎看不到对这条线路的纪念性活动。九年下来,无论是“福州公交百年”还是“51路电车开通四十周年”,这样的时间节点都没能拿来做文化宣发,错失了拉近与市民距离、打造文化品牌的良机。在时代的浪潮下,官方未能与市民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冷漠的态度也使得民间对于交通文化的传承缺乏动力。就此次车型退役而言,官方同样没有意愿举办任何相关活动,只是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车型的更迭,也没有在51路运营的背后,挖掘出更多文化层面的价值

1000058051.jpg
这张卡推出短短一年间,卡上的车型都已退役

作为全国性的大交通文化推广和传播平台,通通同样也非常关注本土的交通文化。2023年9月,通通推出了以榕城电车为主题的交通联合卡,卡面上使用像素风格描绘了51路从电车时代到三轴时代的主要车型。未曾想到,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卡上的所有车型都已退役。这张卡,也是民间为了传承福州本土交通文化所推出的一个象征性产品,让51路的故事不被遗忘

752b181ba600494495ee45d034039e46.jpeg
通通曾多次与广州电车联动

反观邻省的广州市,虽然他们的无轨电车线网近几年也因为各种因素需要缩减,但他们非常注重电车文化的打造,在许多标志性的节点都会组织相关的纪念活动。通通也曾与广州电车多次合作,共同组织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然而,在福州当前的氛围下,类似的活动和产品却难以落地。

1000058042.jpg
平淡无奇的51路全新8.5米电池巴士

接替三轴公交继续为乘客服务的51路,将更换为“泯然众人矣”的8.5米电池巴士。这款车型,福州近几年已经购买了很多批次,普通到通通甚至都不想展开介绍。这不仅打破了51路开线以来原配车长度最短的记录,同时也打破了51路长期使用福州公交最长或较长车型的记录,毕竟现在其它线路还有10-12米级车辆在运营。

1000058041.jpg
昔日门面线路51路,如今竟被安排到如此边缘的发车点

也许对乘客而言,「能到站、能上车」就好,但对于记忆与情怀而言,它少了某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新车的到来也将51路发车点挪到了火车站北广场的角落,仿佛再一次暗示着这条老牌线路在新时代尴尬的生存状态:从“主角”跌落为“配角”

xml6145j98c146.jpg
51路三轴运行的最后一天,停靠火车站北广场东侧站台

于是,通通有些感慨:我们告别的,究竟是一辆看似“鸡肋”的大车,还是那段九年坚守的岁月?还是说,我们是透过它,看到了这个行业彷徨、这个城市远去的荣光?

回想人生,九年也许只是一次蜕变,从初入学堂到毕业离校,再到走向社会。51路的这款三轴,以九年走过了一生的“公共使命”,在人生坐标里又有多少个九年可以让我们细细回味?

DSC_0243.jpg

下一段,或许会更好,也或许平淡如常。无论未来如何,通通都希望在公交变革愈发猛烈的时代,我们仍能怀抱对“公共交通+城市文化”的情怀,让那些曾经的温暖与感动不再默默消失。时代的脚步匆匆,我们依旧在路上。愿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偶然想起51路的时候,能想起这些远去的三轴,也能想起青春曾闪光的热度,能继续与城市、与公交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