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港铁以清晰规范的导视设计,以及标志性的语音播报,被广大爱好者视为地铁运营的行业标杆。本着这份期待,最近通通路过深圳,简单体验了一下港铁(深圳)时隔多年运营的一条新线——13号线。然而,这一趟体验下来却发现,现实与期待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小的落差。


随手拍下的一些站内标识和「膏药」处理,字体的运用和排版只能用随意来形容。例如不明所以的方向指引,以及垂直电梯的标识等,细节处理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通通在距离运营结束仅剩约两小时的晚上9点多时,车站出入口的LED屏幕上居然还在滚动显示「车站开始运营……」的默认内容。就连列车开关门的提示音,也出现了与车门实际动作不同步的情况。这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当然,熟悉港铁的小伙伴都知道,聆听那两位御用录音师的播报,绝对是乘车体验中的一大乐趣。但13号线的广播似乎并非一次性完整录制。从听感上不难猜测,新线开通时或许只补录了线路号和站名,而像换乘线路等内容,听上去很可能就是从过往的公共语音素材中「抠」出了需要的部分。

但问题在于,两位录音师近年的声线已悄然发生变化,加上不同时期录制的语调不一,导致新旧人声混搭在一起,听感上确实有些违和。其实,以现在AI技术的成熟度,完全有能力对两位老师的声线进行采样和统一,生成听感一致的全新播报,而非像现在这样直接「打补丁」。

说到AI,13号线的部分站厅广播,现在竟然直接使用了TTS,而且「阴差阳错,十分巧合」的选择了与通通前段时间探访的福州滨海快线同款发音人。再加上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一时间竟让人有种身在福州的错觉。

反观深圳地铁自己运营的其他线路,同类型的站厅广播依然是人工录制。这不禁让人感叹,曾经在服务细节上遥遥领先、对外输出先进经验的港铁,在13号线的运营上似乎反而被在地起家的运营商超越了。
从曾经的遥遥领先到如今的泯然众人,港铁(深圳)在这条新线上的运营细节表现,确实不免让人有些许遗憾。当然,在当下的环境下,许多运营商或许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放眼全国,一些曾经被我们视为标杆的同行,如今在细节的打磨上也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但对于港铁这块金字招牌而言,大家的高期待恰恰是源于其对细节的追求。不知道体验过的小伙伴们,是否也和通通有一样的感受呢?不妨在评论区里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