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可能被大家忽略,但又实际影响着我们出行体验的小细节——公交线路牌上面的“起点”和“终点”。

output (4).jpg
线路名的局限无法表示复杂多样的交路,不得不使用辅助

公交早期线路走向单一,只用编号指代,但随着线路的发展,其局限愈发明显,于是终点、经由渐渐出现了。

output (1).jpg

公路客运最有动力把路牌写得清晰明了

文字弥补了编号准确但不直观的问题,编号帮助熟客辨认,方向让生客不用看地图、站牌也能快速知道主要站点。也能帮助线路增加走向、交路,覆盖更大范围,方便乘客。其实这点公路客运上更加明显,它们没有站牌,而出于吸引乘客的目的,它们也更有动力把终点、经由写得清晰明了。

output (2).jpg

布牌也能转换方向,但使用和维护都比较麻烦,中国内地很少采用

受限于硬件,20多年前静态路牌上的显示内容是难以更改的,即使可改,每程都要司机手调比较麻烦,于是运营商采取了将双向起终点站信息同步印制的解决方案。这种设计既完整呈现了线路走向,又省去了驾驶员手动调整标识的操作流程,乘客也逐渐养成了通过核对"起点-终点"组合判断线路的习惯。在那个线路规划稳定、运力调配相对固定的年代,这种看似机械的静态标识系统,以其零维护成本的实用特性,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载着几代人的出行记忆。

output (3).jpg

布达佩斯的纸牌,将起讫点一并写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交的线路牌逐渐从纸质静态标识转换为磁翻或是LED路牌,还接入了定位、智能终端,切路牌十分方便,甚至不用司机动手。尽管电子显示屏技术不断革新,公交线路标识仍普遍沿用"起点站+终点站"的传统模式。在空间有限的LED电牌上,这种设计的问题逐渐显现——对于候车乘客而言,车辆的起点站信息实属冗余,没有多少乘客会关心这辆车不去哪里。

0b5edbf5-3358-4a64-abd8-dd7f02600c12.jpg

起点占据了很大空间,使得终点经常需要滚动或换行

保留起点有时不但是冗余,还是误导,很多城市会切路牌,保持左起点右终点,然而也有地方不切,右边有时是起点,有时是终点,那就失去了指向作用,不熟悉的乘客可能还会误把起点当终点而坐反。

8488ec55-c074-47ed-a6ab-462a001dc7ae.jpg

陌生的乘客会难以辨别右边是否就是终点

当线路涉及超长站名或复杂信息时,为完整呈现所有内容而采用的滚动显示方式,反而迫使乘客耗费额外时间等待关键信息出现,造成体验损耗。值得反思的是,对于已乘车的乘客而言,线路起点站信息既无法指导换乘决策,也无助于行程规划,其实际价值微乎其微。若能将有限的显示空间优先分配给快慢车标识、重点换乘站提示等动态信息,或许更能满足现代乘客对出行效率的核心诉求。

所以,问题来了,起点和终点,对于今天的公共交通线路显示来说,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